要是两个刚在法律上宣布老死不相往来,甚至互为“头号敌人”的国家,高层突然脸对脸碰上了,场面得有多尴尬?
这事儿还真就发生了。就在北京,中国搞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,场面挺大的,各国政要都来了。谁也没想到,这种场合居然成了朝鲜和韩国七年多来头一次高层见面的地方。
主角是韩国的国会议长禹元植,和朝鲜的最高领导人金正恩。在天安门城楼上,人来人往的,镁光灯估计都没注意到,这俩人碰上了。
当时的情况,据说挺微妙的。禹元植先看到了金正恩,就主动走过去伸出手,挺客气地打了个招呼,说:“我们有七年没见了吧。”这话听着像老朋友叙旧,但谁都知道这七年两国关系已经快降到冰点了。
所有人的目光估计都聚焦在金正恩身上,想看他怎么反应。是直接无视,还是也客套几句?结果,金正恩就回了一个字——“是”。
就这一个字,没多余的表情,也没有更多的交流,然后两人就错身而过了。整个过程,可能连十秒钟都不到。
这事儿传出去之后,网上一下子就炸了。很多人觉得金正恩这也太冷淡了,人家好歹是国会议长,主动过来打招呼,你就回一个字,是不是有点不给面子?
但你要是知道朝鲜国内最近发生的事,可能就不这么想了。就在不久前,朝鲜那边是正儿八经地修改了宪法,把以前文件中所有关于“和平统一”“同族”的说法全都删了,直接把韩国定义成了“头号敌对国”。
这可不是闹着玩的,是写进根本大法里的。这么一来,朝韩就不再是“内部矛盾”的兄弟关系,而是国与国,甚至是敌对国之间的关系。在朝鲜国内的这种政治氛围下,金正恩在国际场合如果跟韩国的政治人物表现得太热络,那才叫奇怪。所以他那个“是”字,其实是在自己的政治框架里,给出的最标准、最不会出错的回应。他只是确认了“七年未见”这个事实,别的啥也没说。
而且,半岛那边的气氛,一直都挺紧张的。特别是这两年,美日韩搞的那个三边安全合作越来越紧密。去年在戴维营峰会之后,三家说好了,以后要每年都搞联合军事演习,导弹预警数据也要实时共享。
这种动作,在朝鲜看来,基本就等于是在家门口组建了一个“亚洲版北约”,针对性太强了。根据一些军事分析机构的数据,光是去年,美韩举行的各种规模的联合军演就多达几十次,频率和强度都创了新高。这种不断的军事压力,让朝鲜一直处在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。所以在这种背景下,你也很难指望金正恩能对韩国代表展现出什么“春风拂面”般的热情。他的冷淡,其实也是在向外界,特别是美日韩传递一个信号:你们的压力我收到了,但我不在乎。
再说回韩国这边,尹锡悦政府上台后,对朝鲜的政策叫“大胆构想”。这名字听着挺厉害,说白了就是“胡萝卜加大棒”的老路子。大概意思就是,你朝鲜要是肯在无核化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,那我就给你大规模的经济援助,从粮食到基建,什么都可以谈。
听起来好像挺有诱惑力,但朝鲜那边压根不买账。他们官方媒体发过好几次评论,说这个构想就是以前失败政策的翻版,毫无新意,想用一点经济小利来换取他们的“宝剑”,是“白日做梦”。既然双方在核心政策上分歧这么大,连对话的基础都没有,那金正恩在天安门城楼上那个极简的回应,其实也就等于巧妙地避开了一个他根本不想谈的话题。
当然,这场“一字外交”的戏,观众可不止朝韩两家。
这次能碰上,也多亏了场合。中国作为主人家,提供了一个中立的平台,没搞什么预设条件,只要是相关方,都能来。这种安排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外交智慧,就是不管你们私下里吵成什么样,但在我的场子里,至少要保持基本的体面,能坐下来,就是成功的第一步。虽然最后只是点了个头,说了一个字,但能在北京实现,本身就是一个挺微妙的信号。
更有意思的是,俄罗斯的普京当时也在场。据后来透露出来的消息,普京跟禹元植也有过短暂的交流。普京甚至还很直接地问了禹元植一句:“有没有什么话,需要我转达给金正恩?”
这话一出,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。以前半岛的事儿,大家主要看中美怎么斡旋。现在俄罗斯突然跳出来,主动要当“传话筒”,这背后的意图就值得玩味了。近几年俄朝关系走得非常近,又是军火又是粮食的,现在普京又想在政治上扮演“中间人”的角色,这盘棋,明显是想打破原有的格局,变得更复杂了。一场围绕半岛的新的“三国杀”,可能已经在悄悄布局了。
所以你看,天安门城楼上那不到十秒的相遇,一个字的回答,背后牵扯着这么多道道。那现在最大的悬念是什么呢?就是禹元植出发前,曾经对媒体说,他可能会带着韩国总统的口信去。那这个口信,到底传达到了没有?如果传了,内容是什么?金正恩那个“是”字,算不算某种形式的接收信号?
这一切,外界都还在猜。
回想几年前《板门店宣言》的时候,朝韩领导人手拉手跨过军事分界线,又是要连接铁路,又是要搞经济合作,那时候大家对半岛的未来充满了希望。可惜,那些美好的愿景,现在大部分都成了空谈。
金正恩那个“是”字,可能什么都不是,也可能是一切重新开始的那个微小的缝隙,就看有没有人,以及有多大的意愿,去推开那扇沉重的门了。
股票配资网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