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刘阿姨今年56岁,平常在家里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,对养生方面十分重视,家中常备一个“百宝药箱”。每次谁有个头疼脑热的,她都能掏出相应的药物解决问题,包括她自己也是如此,每次发烧、关节痛她都会吃解热镇痛药。
最近一段时间,她发现自己总是疲劳乏力,还以为是年纪大了体力下降导致的。直到上周的体检中发现肝功能异常,她才知道原因。医生在询问过往史时得知,刘阿姨近一年一直服用同一种止痛药,肝功能损伤很可能是因此引起。
这让刘阿姨很诧异,大家不都是这么吃的吗?怎么其他人都好好的,就自己出现肝功能异常了。

一、有5种常用药物,不建议长期服用
不少老年人认为上了年纪的人吃药很正常,甚至会戏称自己为“药罐子”。但在用药时,他们往往会忽略药物的健康风险以及副作用,这几种常用的药物,不建议长期使用,以免给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1、抗生素类药物
不少老年人会有反复发作的泌尿系统感染问题,在病情反复时就会选择服用抗生素。但长期使用抗生素,会显著增加身体的耐药风险,到后期真正需要用药时可能会无药可用。且现在的抗生素都具有广谱抗菌作用,长期用药可能会损伤肠道菌群,甚至会给免疫系统功能带来影响。

2、类药物
这类药物的名称内多带有“拉唑”,常用于治疗各种胃酸分泌过多所致的不适以及消化道溃疡问题。但这类药物不适合长期服用,长期用药会影响胃酸正常分泌,让身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,发生骨质疏松、贫血以及神经病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。
3、激素类药物
激素类药物有很多品类,如糖皮质激素、性激素、甲状腺激素以及胰岛素等等,我们常说的激素一般是指糖皮质激素,如加泼尼松、泼尼松龙、地塞米松等药物。这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干扰免疫细胞功能,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,还会让身体发胖、增加感染的风险。

4、
常见的布洛芬、阿司匹林、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均属于非甾体类抗炎药,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来发挥作用,而前列腺素是胃黏膜的“保护伞”。长期用药会导致胃黏膜失去保护,胃酸会直接刺激胃黏膜,增加胃溃疡、胃炎的发生风险,一些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胃穿孔、胃出血。
5、抗组胺药
抗组胺药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瘙痒、日光性皮炎以及过敏性鼻炎等疾病,其中副作用较大的为一代药物,服药后可能会有口渴、倦怠、乏力等表现。现在常用的三代药物出现副作用的几率较小,但仍然不能长期用药,服药30天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,要及时咨询医生更换药物。

二、老年用药需谨慎,认清4大误区
很多老年人长期需要服药来控制慢性病,在服药时一定要避开这几个误区,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。
1、擅自增减药物
一些老年人在治疗疾病时会操之过急,觉得服药的剂量达不到效果或感觉病情稳定了就自行增减用药量,这样做会导致血压、血糖不稳定,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昏迷。服药一定要遵医嘱用量,不可随意增减。
还有些老年人则是用药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了就开始自行停药,认为“是药三分毒”,长期用药对健康不利。但心脑血管疾病不及时服药,很可能会发生脑卒中等意外,等到意外出现时很可能就晚了。

2、消炎药就是“万能药”
消炎药并非万能药,只有在症状适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,切不可在感冒、发烧或是喉咙痛时随意服用。
3、掰开碾碎服药
部分药物片剂较大,老年人吞咽较为困难,或是会将胶囊药物倒出服用。但一些控释片、肠溶片,破坏药物结构很可能会影响药效,甚至带来副作用,不建议随意掰开。

4、轻信保健品、秘方、偏方
保健品并非药品,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。一些商家为了提高销量会虚假宣传保健品的疗效,还可能在保健品内添加西药成分。另外,所谓的秘方、偏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,盲目使用容易耽误治疗时机,让病情加重。
老年人需要长期用药时,需要密切观察身体的情况,如若身体出现异常症状,要及时就医咨询医生是否更换药物。尤其是一些较为高龄、独居的老人,最好让医生简化用药剂量和种类,必要时可以让社区工作人员给予帮助,避免老人不当用药。

“是药三分毒”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,在提醒我们日常不能盲目自行用药。但对于一些罹患慢性病的患者,则不要过分迷信这句话,相较于病情给身体带来的损害,药物可能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参考资料:
[1] 《这6类常见药,老年人别长期吃!AGS指南给出答案》.李药师谈健康.2025-08-23
[2] 《科普教育 | 老年人用药,要远离八大误区》.中华护理杂志社.2024-10-21
[3] 《关爱银龄,安全用药:守护老年人用药安全》.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.2025-09-20
未经作者允许授权,禁止转载
股票配资网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