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8月,布鲁塞尔,欧盟AI法案正式生效,进入分阶段落地期。9月,纽约,联合国大会把“AI与就业”提到台前。不少国家公布了最新青年就业数据。因为这个,关于“卷不动”“卷什么”的讨论又热起来。今天我们把镜头拉远,再拉近。看清几件事,再给出几句实话。
先说全球面。国际劳工组织2024年的报告提到,全球青年失业率高位徘徊。亚太地区毕业生数量持续上行,岗位结构变化更快。中国这边,官方按新口径发布的城镇青年失业率,去年底恢复披露后一直在中高区间。再说一点,服务业在吸收就业,但质量参差不齐。这几条放在一起,说明问题不是一地的事,是一片地区都在吃同一道硬菜。
回到核心感受。很多人说“怎么越努力越不值钱”。原因不复杂。旧式努力,靠时间堆、靠重复做,回报在下滑。岗位要求在上提,证书、作品、项目要齐。结果就是,熬夜不等于进步,忙不等于有效。
看第一块硬事实。教育部公布,2024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179万人,再创纪录。同样的月份,招聘平台显示,校招岗位更细分,企业更看重实习与项目。部分行业延后发offer,拉长了求职链条。因为这个,很多人先选“求稳”,再谈“发展”。校门口的选择,变得更像一次“二次筛选”。
第二块是产业迁移与升级。沿海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,近年外迁到越南、印度,也有内迁到中西部。外向型订单波动,工厂用工更精打细算。自动化上马,生产线需要的熟练工更少但更专。结果是,中间岗位被压缩,入口门槛抬高。以往那条“先上车再补票”的路,不好走了。
第三块是AI进场。2023年以来,生成式AI进入编程、设计、客服、文案的常用工具箱。很多公司把它当作提效工具,流程被重写。另外,一些基础岗位拆分重组,可替代的部分先被机器接走。重复型、规则清晰的活,价格往下压。留下来的,是能把需求梳理清、能统筹多工具的人。
这里要说清一个判断。AI不是把人全替走,它是把“会不会用工具”变成基本功。会的人,产出翻倍;不会的人,被边缘化。一个人能不能对接客户、能不能拆任务、能不能做出新东西,越来越关键。跨学科的组合能力,开始值钱。这几条,决定了“怎么卷”而不是“卷不卷”。
很多人拿日本做对照。二战后那代人,在大企业里享受终身雇佣和“年功序列”,家庭资产累得厚。到平成时期,年轻人即便慢一点,家里也能托底。同样重要的是,日本的公共养老、医疗覆盖面广,失业有时间缓冲。因为这个,“躺一会儿”的成本没那么高。注意,今天这种保障在收缩,但底子还在。
我们的家庭结构不一样。父母那代人,多在私营企业、自雇、灵活就业里打拼。社保覆盖和缴费年限差异大。子女的收入,往往还要承担部分家庭养老、房贷、育儿。一线城市的生活支出高,缓冲期短。再说一句,“靠家里顶住几年”的条件,在多数家庭里并不存在。
再看德国。它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学徒制结合紧密。每年都有大批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做学徒,边学边干。技术工人的收入与社会尊重度都不低,往上走有“技师”“大师”通道。同样,企业愿意出手培养。结果是,成功路径不只一条,大家不必都挤名校。社会的用人标准,也就更稳定。
回到国内用工口径。企业端在调结构。2021年,字节跳动宣布取消“大小周”,把加班常态往回收。不少员工当时担心收入会降,这个担心很现实。互联网公司普遍收紧HC,校招缩量。国考、省考报名热度走高。2024年国考招录约3.96万人,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在三百万人以上,“求稳”成了明显趋势。
但“求稳”不是终点。岗位更少、要求更高,逼着人去补短板。产品、运营、设计、编程,都在学用AI做稿、做图、写脚本、做原型。懂业务又懂工具的人,变成团队里的“连接点”。外语、数据分析、写作表达,这些长期有效的基本功,还是要扎实。它们和AI结合,才有放大效应。
这里需要几条落地建议。先把手上的流程用AI重做一遍,找到至少两处提效点。把一个具体场景做深,比如短视频选题与转化、跨境店铺与客服、B端标书与投标。补齐一个硬技能证据,如作品集、开源项目、真实案例。行业的“可迁移能力”要想清楚,别把自己锁死在一个岗位名称里。
企业层面的变化也在继续。欧盟AI法案生效后,合规、数据治理、模型风险评估会成为跨国公司的刚需。中国的外贸、软件外包、跨境服务,正在接到这类需求。同样,国内行业标准会跟着细化。因为这个,会懂业务又懂合规的人,机会会多一些。谁先把规范吃透,谁就先上桌。
政府和学校也在动。多地在扩充职业教育资源,推广“岗课赛证”融通。一些行业协会在更新技能标准,把AI工具纳入考核。同样重要的是,公共就业服务开始提供数字技能训练营。实训与用人要对接得更紧。不然,证书还是证书,岗位还是岗位,中间过不去。
最后落回到一个现场。周二上午,上海静安的一家就业服务中心,几位应届生在自助机前反复修改简历,旁边一位父亲翻着厚厚的文件袋,替孩子确认材料;角落里,一个培训老师举着投影,教大家用AI做岗位匹配和模拟面试。门口的号还在往前跳,他们的手机也在不停震动,新的消息一条接一条——下一步,他们会把脚迈向哪扇更稳的门?
股票配资网首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